潮起亚细亚,奋进向未来。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盛大启幕。在这场炫目璀璨的文化盛宴中,我校1507位学生演员参与了开幕式迎宾、仪式环节及文艺演出《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10余个表演环节,贯穿演出全过程。
作为亚(残)运会开闭幕式参演人数最多、参与节目环节最多、排练周期最长、排练场馆保障任务最重的高校,我校共计选派1700余名大学生演员和60余名领队教师参与排演工作。在长达3个多月的排练中,全体参演师生面对高温天气、高强度训练和日夜颠倒的节奏,坚持发扬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优异的状态奋战在排演一线,顺利完成400余次排练任务,获省市领导、亚组委和导演团队频频点赞,给予了“参与最积极、组织最到位、保障最有力”的高度评价。今晚,师大学子出色完成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潮起亚细亚》的演出任务,为全世界献上了一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留下了属于杭师大师生的高光时刻。
“迎宾”节目组(559人)
领队:沈嫣、娄丹华、李庆龙、张静(女)、张静(男)、沈来红、张睦焓、魏菁菁、林伊纯、钟心怡、吴季强、胡铭倪、高芳、俞鸿达、杜真江、郁吉玲、孙碧霞、彭学义、黄哲浩、王朝卉
浪花聚集成潮,泛出动感水波,迎宾环节以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这个核心元素作为情感纽带和点睛之笔,体现杭州自古至今的开放、包容和热情,以水为礼,击鼓迎宾。这些浪花正是我校参演节目团体中人数最多的迎宾节目组。
在迎宾节目组中,经济学2022级本科生汪乙楠和她的妹妹、化学(师范)2022级汪乙慧这一对双胞胎尤为引人注目。“排练中看她做的动作好不好看,我一下就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了。”汪乙慧笑称“仿佛照子”。“近百天的昼伏夜出只为今夜,我们师大‘演员’将‘大展身手’,特别期待!”姐妹俩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说。
与汪乙楠、汪乙慧不同,舞蹈学(师范)2022级本科生、“小浪花”张韵菡则是个地地道道的“科班生”。回忆起艰苦的排练过程,张韵菡眼中带泪有些激动,“我们光圈外背景大幕上的每个演员,虽然都只是一缕微光,但如果是500多束微光,就足以汇聚成一个太阳,璀璨整个台。”
“标兵”节目组(217人)
领队:张昌羽、应金飞、毛卓尔、王洪涛、邵哲文、乔文琦、阳晓娟、王越、吴复爱
在运动员入场环节,在通道两侧跳动青春活力运动舞蹈,欢迎运动员入场的是来自我校标兵节目组的200多位姑娘。
张昌羽介绍,标兵节目组的同学是仪式环节标识位置的“兵”,是经受着体力和脑力双重考验的群演群体。既要牢记好多套舞蹈动作,更要在运动员入场仪式环节中连续不断地舞蹈40多分钟。日常排练时,常常一跳就是2个多小时。整场演出下来,同学们都大汗淋漓,感觉像是跳了一晚上的“刘畊宏健身操”。
“这三个月是前所未有的考验”,排练前夕韧带拉伤的彭皖宁同学笑着说道:“最初,面对每天几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时,我觉得很吃力、很难熬,伤病未愈的部位也总是隐隐作痛。但好在体育专业出身的我自带不服输的劲,就这样披星戴月,从未缺席过一次训练。作为仪式标兵,我们近距离见到了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员,更以热情的舞蹈动作、自信的微笑向他们尽情展示着中国青年的青春与活力。当看到他们挥舞着双手回应我们时,一切辛苦都只剩下‘值得’二字!”
上篇《国风雅韵》以宋韵文化为主调,展现“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美学图景,演绎千年前的国风国潮,描述了一幅水墨入诗画、烟雨染江南的唯美画卷。我校共有2个演员群体参与了该篇章的演出。
“国风少年”节目组(158人)
领队:管庆江、林悠悠、黄文娴、盛巧玲、李俊杰、严雅芬、蔡建华
国风少年踏墨而舞,展现中国画的留白之美,《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跃然屏幕前,油纸伞灯下的就是我校的“国风少年”。管庆江认为,“国风少年”呈现的是“宋韵”与“诗词”的美学细节,展现的是当代青年的精气神。“每一次彩排都会有长达数小时的站立、持续抬臂、挺直腰板、来回走动,体能消耗非常大。”在管庆江看来,这种高强度、高密度、高标准的训练,更像是一次特殊的集中“军训”。“领队老师们会在队伍里走来走去,随时留意我们的训练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师范)2022级本科生、今年3月刚离开军营的退伍大学生朱俊凯笑着说,“有种重回部队训练的感觉。”
“灯笼”节目组(309人)
领队:陈岑、吕超、付映杰、索南拉巴、王兴龙、郑俏芸、汪康琳、李悦、顿希贤、王聪
VR、AR和虚拟视像的灯笼遨游天际,“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澎湃而出,万家灯火,是人间烟火的升腾,是情动亚洲的暖色,象征全亚洲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灯笼节目组是亚运会开幕式所有节目环节中最早启动排练的群演团体,5月24日,还在备战期末考试的300余名师大学子星夜集结,克服了一系列学业上的困难,为亚运会开幕式群演排练工作拉开了序幕。
“灯笼节目虽然没有太多的技巧和高难度动作要求,但对演员集体动作的一致性以及表情的丰富性要求极高。整整四个月,演员们为使表演动作到位,一次又一次重复练习,从一个眼神到一个手势,务求节目效果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陈岑感慨,为了团队,灯笼组有学生放弃了出国游学的机会,有学生白天实习实践,晚上坚持排练,一天只睡3、4个小时,有学生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带伤仍然坚持……相信在星星点点的红色灯笼在大莲花绽放的那一刻,309束光不仅会照亮大莲花,更照亮每一位亲历者的内心!
此外,上篇的演出中,我校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登场——备用演员。他们在国旗下手举灯笼,完成了他们的表演。和全体演员一样,他们参与了3个多月的排练,毫无怨言地默默扮演着“替补”的角色,展现了师大学子的担当与奉献。
最能代表杭州城市气韵的是“潮”,“潮”是钱塘江潮涌,是体育跃动,是科技风潮,更是时代脉搏。在这一篇章中,寓意着新时代的中国浪潮正与亚洲、世界交融激荡,奔涌向前,将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浙江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校共有2个群演团体参与了该篇章的演出。
“弄潮儿”节目组(38人)
领队:万燕、林陈红
“浪花”造型的反重力装置与钱塘浪潮交融相生,浪潮的“力与美”在此交汇,以永不停息的姿态彰显体育精神。“弄潮儿”们不仅驾驶的“浪花车”极具特色,全体演员也充分展现青年“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刚开始排练时,因为浪花车的驾驶和常规车辆的方向相反,我们节目组总是‘车祸连连’。”万燕介绍,“面对这样的‘事故’,周围的同学们不需要任何召唤,总是第一时间走向现场,‘没事,小场面’等等都是我们的高频词汇。”
体育教育(师范)体教224班余航激动地说:“亚运会延期给了我们这次难得的机会,在一次次排练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和团结的力量。相信回到校园之后,我们‘弄潮儿’节目组的同学们一定能继续勇立潮头。”
“体育舞蹈”节目组(130人)
领队:张凯、汪意、陈珂、张诗钰、孔祥亮、谭椰、陈晓璐
“手中的彩带经过了成千上万次挥舞,才有了舞台上整齐划一的呈现。”张凯回忆道,“我们组可能是学校所有节目组中技术难度最大的一个,7米长的彩带要舞出同样的韵律,同学们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确实下了水滴石穿的苦工”。在现场观看完自己日夜相伴的同学们呈现的体育嘉年华后,张凯非常动情地和同学们说:“此时此刻,请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声由衷的赞叹,因为她托举了所有青年和青春的梦想;当亚运结束回到校园后,希望你们给未来的自己点一个赞,在亚运的时间里,你们已经成为了那个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下篇在绿水青山间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亚洲风情,同时也寓意着中国和亚洲各国(地区)山水相依,人文相亲,携手同行,体现了亚洲一家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校共有2个演员群体参与了该篇章的演出。
“之江”节目组(430人)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手持“发光金桂”汇聚成之江奔涌而来的正是我校“之江”节目组的演员们,他们同“大莲花”上空飘散而来的仿真桂花瓣以及四处散发的桂花香氛一起,让现场观众从视觉、嗅觉、触觉沉浸式地感受杭州秋日金桂飘香盛景。“对于这波演员,大家可能有些面熟,他们都是从迎宾演员中挑选出来的,金桂花是他们的返场演出。”沈嫣介绍说,“三个不同的节目意味着要记住三套不同的动作,她们几乎都是大联排最早到、最晚走的一群人。在几次演练过程中,观众们给予了她们最大的认可,很难想象这么多人能跳得这么整齐,很难想象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我觉得他们能配得上任何赞美。”
“亚洲一家亲”节目组(28人)
领队:路康
现场构成一幕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中,就有我校“亚洲一家亲”节目组的演员。路康介绍到,“亚洲一家亲”在学校所有群演团体中有点特殊。一开始,28名同学在开幕式上的任务是扮演吉祥物,但在几次排练后,因为节目调整,大家转而参与到了现在这个节目的排练当中。谈及节目内容的转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2022级本科生孙佳睿说:“我们节目组大多成员来自民体专业,虽然不能发挥身体优势扮演吉祥物,大家都有一点小失落,但我们仍旧非常珍惜登上亚运舞台。
开幕式火炬点燃
在开幕式现场的火炬传递中,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亚组委副秘书长、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我校正校级领导李玲蔚老师作为倒数第二棒火炬手完成火炬传递。
主题曲《同爱同在》呼应主题“潮起亚细亚”的火炬台,整体是潮涌造型,由19根弯曲的柱子组成,代表第19届亚运会。在亚运圣火熊熊燃起后,我校迎宾、标兵、体育舞蹈等演出团队1000余人悉数返场,共同唱响了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动情演绎了同爱同在、同心同创、同力共赢、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也是全体师大学子“心心相融,@未来!”的最直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