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杭州师范大学委员会
 
团委首页 团委概况 新闻动态 通知文件 专题工作 学生组织 青春榜样
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
创新创业
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
校园文化
两项计划
学风建设
节约型校园
社区团工委
社团团工委
重点工作&特色项目
团建活力工程同伴引领计划
团建活力工程  同伴引领计划
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创业&星光计划
   第二课堂   创新创业
节约型校园志愿服务
节约型校园 志愿服务
学风建设校园社团建设
学风建设 校园社团建设
团委微博团委微信
“抗疫精神”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研究

发布部门:团委   发表日期:2020-09-28     浏览次数:1707

摘要:研究生阶段正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专业学习更深入,接触学术前沿更密切的阶段。研究生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局,肩负着助推我国科学发展、科技进步的重担。因此对研究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重要。文章结合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凝聚的“抗疫精神”,分析“抗疫精神”时代价值的同时,阐述以“抗疫精神”为基础对研究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探索将“抗疫精神”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方法,以此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此论文为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0YQJY585

作者:王鑫 金向华 方年根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生相比于本科生,个性更加成熟,目标更加精准,规划更加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对人对事具有一定的判断力,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研究生作为我国科研力量的生力军,肩负着助推我国科学发展、科技进步的重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研究生教育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首先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研究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长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随着研究生科研力量的凸显,我国对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提高,如何做好研究生思政教育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开年,新冠病毒肆虐中华大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威胁人民健康。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防控,14亿中华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打响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总体战。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凝聚起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中国仿佛成为“诺亚方舟”,在风雨飘摇中给人民以坚实的依靠,让人民充满了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抗疫精神”势必成为思政教育的一座宝库。

一、“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中华儿女在危难面前迸发出的巨大战斗力让世界为之震惊,在战斗中凝聚起的“抗疫精神”呈现出了崭新的时代价值。

首先,“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传承。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精神的阐述是: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如今,中华民族与新冠病毒疫情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凝聚起了“无畏、奉献、团结、博爱”的伟大“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多优秀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其精神蕴含着面对危难不退缩、不放弃的无畏无惧,在实践中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拼搏,在斗争中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结同心,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宁愿牺牲,甘于付出的无私奉献和在艰险中忠诚报国、敢想敢干的博爱仁心。这些都是抗疫精神形成的源头和宝库。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面对疫情,14亿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交出了一份令世界为之叹服的答卷,并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也给中国人民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精神养分。

其次,“抗疫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从春节开始,全国的关注点不约而同地放在了疫情防控上,这关乎人民健康平安,关乎社会稳定和谐。于是我们看到14亿中华儿女各司其职,上下同心,自觉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这场战争考验着党的政治号召力,党员干部的政策执行力,全民族的凝聚力。这场疫情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势最猛、蔓延最快、范围最广、控制最难的一次挑战,但我们在这次战斗中看到了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调度,看到了全国人民“一条心”的众志成城,看到了全国“一首歌”的高度自觉,看到了“最美逆行”就在身边,看到了时代英雄的一力担当,看到了年轻人的拳拳爱国之心,看到了每个人为之付出的努力,甚至是鲜血和生命。

正是有了这次全民总体战的出现,激发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突出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坚定的步伐,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中华民族再次迸发出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更加激发了人民对新时代理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及社会制度的认同。

第三,“抗疫精神”为民族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然而更为深刻的变化,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人民平安健康、和谐幸福一直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也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尽管如此,党中央仍然发出号召,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不会改变,决不因疫情而留下“锅底”;现行扶贫标准不会改变,既不降低也不拔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节点不会改变,既不推迟也不提前,目前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好,人民也已经走在了加快复工复产,恢复经济活力之路上。今后,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和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抗疫精神”,继续认定前进方向,定准发展思路,找准突破口,继续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抗疫精神”之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首先,“抗疫精神”对研究生有理想认同的教育意义。我们每当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时总会提到“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理想信念,是初心也是目标。不少研究生读书是为了个人发展和就业前景,也有研究生是为了深挖专业潜力,读研的初衷不一而同。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用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抗疫故事”打动他们,用“抗疫英雄”引领他们,将他们读书的目标提升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上来,研究生的站位才会更高远,视野才会更宽阔,胸怀才能更拨打,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抗疫精神”对研究生有价值认同教育意义。研究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相比本科生更成熟,对世界、对国家、对人生的思考更深入。抗疫精神中所体现的忠诚爱国、敢于拼搏、甘于奉献、守望相助等内涵都很容易对疫情下的研究生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他们心理植入价值认同的种子,对今后研究生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挑战和困难时帮助他们做出选择。再次,“抗疫精神”对研究生有着道德认同教育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大约为267万,拥有如此规模的研究生数量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试想如果这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相当科研能力的人在“道德”上出了问题,小则影响个人前途,大则影响国家发展。李兰娟就曾指出“要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抗疫精神”正可以让研究生在“为什么学”、“向什么人学”中引发思考,进而对人生方向和人生路径做出正确的抉择。

三、“抗疫精神”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对思政课关心,阐述了对思政教育的要求。上好思政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研究生作为青年中科研能力最突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更加值得关注,做好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目前,教师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教师“不明为何课程思政、不知课程思政什么、不动何如课程思政”的问题影响了对研究生精神的引领和人格的培养。当前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凝聚起的“抗疫精神”就是最鲜活的教材,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对促进研究生“立德树人”的工作有着非凡的积极作用。

首先,挖掘“抗疫精神”思政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高校研究生教育基本以专业培养方案为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老师需要先从抗疫故事中挖掘出与自身专业教学相结合的点,进而进行融合开展教学。抗疫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素材,从医学专业学习到管理领域探索,从社会经济学到积极心理学等都可以找到可以深挖的内容。

其次,构建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路径。“抗疫精神”是课程最鲜活的素材,而案例教学是将问题聚焦并具体化的有效方法。研究生专业课的讲授一般以小课为主,老师的讲授可以更加细致、精准、有针对性。经过探索,目前“六个一”的模式效果较为突出,即为“一听、一问、一讲、一析、一做、一悟”。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听老师讲授——自主提问——通过理解和转化自己讲述——通过对自己和别人的讲述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理解进行实践——反思提升。整个过程有自主学习,有师生互动,有朋辈交流,有实践结合,以某一个案例为支撑开展,学习周期较短,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结合第二课堂拓宽教学领域。在历时几个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传出了很多铿将有力的中国声音。要开展好课程思政,不能甩开第二课堂的配合。研究生的教育中往往更加重视专业领域的教学,学习圈和生活圈相对本科生较窄,而研究生导师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第二课堂的机会较少。事实上第二课堂在研究生教育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往往有着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多样的活动载体,形式更为活泼,组织更为灵活。导师在第一课堂对研究生有着专业指导,对研究生有着更为稳固的引领效果,如果再辅以第二课堂的开展,由专业学习拓宽到生活,由科研能力的培养拓宽到为人处世的态度,研究生思政教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抗疫精神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强大的示范性,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实的、最有说服力、最具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当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政治观和道德规范,将其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推进以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模范故事为蓝本,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充分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带领和引导研究生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思想引领

“抗疫精神”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研究

团委 · 2020-09-28

摘要:研究生阶段正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专业学习更深入,接触学术前沿更密切的阶段。研究生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局,肩负着助推我国科学发展、科技进步的重担。因此对研究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重要。文章结合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凝聚的“抗疫精神”,分析“抗疫精神”时代价值的同时,阐述以“抗疫精神”为基础对研究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探索将“抗疫精神”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方法,以此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此论文为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0YQJY585

作者:王鑫 金向华 方年根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生相比于本科生,个性更加成熟,目标更加精准,规划更加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对人对事具有一定的判断力,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研究生作为我国科研力量的生力军,肩负着助推我国科学发展、科技进步的重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研究生教育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首先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研究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长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随着研究生科研力量的凸显,我国对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提高,如何做好研究生思政教育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开年,新冠病毒肆虐中华大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威胁人民健康。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防控,14亿中华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打响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总体战。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凝聚起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中国仿佛成为“诺亚方舟”,在风雨飘摇中给人民以坚实的依靠,让人民充满了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抗疫精神”势必成为思政教育的一座宝库。

一、“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中华儿女在危难面前迸发出的巨大战斗力让世界为之震惊,在战斗中凝聚起的“抗疫精神”呈现出了崭新的时代价值。

首先,“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传承。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精神的阐述是: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如今,中华民族与新冠病毒疫情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凝聚起了“无畏、奉献、团结、博爱”的伟大“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多优秀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其精神蕴含着面对危难不退缩、不放弃的无畏无惧,在实践中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拼搏,在斗争中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结同心,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宁愿牺牲,甘于付出的无私奉献和在艰险中忠诚报国、敢想敢干的博爱仁心。这些都是抗疫精神形成的源头和宝库。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面对疫情,14亿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交出了一份令世界为之叹服的答卷,并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也给中国人民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精神养分。

其次,“抗疫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从春节开始,全国的关注点不约而同地放在了疫情防控上,这关乎人民健康平安,关乎社会稳定和谐。于是我们看到14亿中华儿女各司其职,上下同心,自觉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这场战争考验着党的政治号召力,党员干部的政策执行力,全民族的凝聚力。这场疫情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势最猛、蔓延最快、范围最广、控制最难的一次挑战,但我们在这次战斗中看到了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调度,看到了全国人民“一条心”的众志成城,看到了全国“一首歌”的高度自觉,看到了“最美逆行”就在身边,看到了时代英雄的一力担当,看到了年轻人的拳拳爱国之心,看到了每个人为之付出的努力,甚至是鲜血和生命。

正是有了这次全民总体战的出现,激发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突出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坚定的步伐,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中华民族再次迸发出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更加激发了人民对新时代理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及社会制度的认同。

第三,“抗疫精神”为民族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然而更为深刻的变化,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人民平安健康、和谐幸福一直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也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尽管如此,党中央仍然发出号召,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不会改变,决不因疫情而留下“锅底”;现行扶贫标准不会改变,既不降低也不拔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节点不会改变,既不推迟也不提前,目前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好,人民也已经走在了加快复工复产,恢复经济活力之路上。今后,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和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抗疫精神”,继续认定前进方向,定准发展思路,找准突破口,继续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抗疫精神”之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首先,“抗疫精神”对研究生有理想认同的教育意义。我们每当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时总会提到“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理想信念,是初心也是目标。不少研究生读书是为了个人发展和就业前景,也有研究生是为了深挖专业潜力,读研的初衷不一而同。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用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抗疫故事”打动他们,用“抗疫英雄”引领他们,将他们读书的目标提升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上来,研究生的站位才会更高远,视野才会更宽阔,胸怀才能更拨打,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抗疫精神”对研究生有价值认同教育意义。研究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相比本科生更成熟,对世界、对国家、对人生的思考更深入。抗疫精神中所体现的忠诚爱国、敢于拼搏、甘于奉献、守望相助等内涵都很容易对疫情下的研究生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他们心理植入价值认同的种子,对今后研究生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挑战和困难时帮助他们做出选择。再次,“抗疫精神”对研究生有着道德认同教育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大约为267万,拥有如此规模的研究生数量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试想如果这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相当科研能力的人在“道德”上出了问题,小则影响个人前途,大则影响国家发展。李兰娟就曾指出“要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抗疫精神”正可以让研究生在“为什么学”、“向什么人学”中引发思考,进而对人生方向和人生路径做出正确的抉择。

三、“抗疫精神”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对思政课关心,阐述了对思政教育的要求。上好思政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研究生作为青年中科研能力最突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更加值得关注,做好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目前,教师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教师“不明为何课程思政、不知课程思政什么、不动何如课程思政”的问题影响了对研究生精神的引领和人格的培养。当前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凝聚起的“抗疫精神”就是最鲜活的教材,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对促进研究生“立德树人”的工作有着非凡的积极作用。

首先,挖掘“抗疫精神”思政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高校研究生教育基本以专业培养方案为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老师需要先从抗疫故事中挖掘出与自身专业教学相结合的点,进而进行融合开展教学。抗疫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素材,从医学专业学习到管理领域探索,从社会经济学到积极心理学等都可以找到可以深挖的内容。

其次,构建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路径。“抗疫精神”是课程最鲜活的素材,而案例教学是将问题聚焦并具体化的有效方法。研究生专业课的讲授一般以小课为主,老师的讲授可以更加细致、精准、有针对性。经过探索,目前“六个一”的模式效果较为突出,即为“一听、一问、一讲、一析、一做、一悟”。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听老师讲授——自主提问——通过理解和转化自己讲述——通过对自己和别人的讲述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理解进行实践——反思提升。整个过程有自主学习,有师生互动,有朋辈交流,有实践结合,以某一个案例为支撑开展,学习周期较短,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结合第二课堂拓宽教学领域。在历时几个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传出了很多铿将有力的中国声音。要开展好课程思政,不能甩开第二课堂的配合。研究生的教育中往往更加重视专业领域的教学,学习圈和生活圈相对本科生较窄,而研究生导师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第二课堂的机会较少。事实上第二课堂在研究生教育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往往有着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多样的活动载体,形式更为活泼,组织更为灵活。导师在第一课堂对研究生有着专业指导,对研究生有着更为稳固的引领效果,如果再辅以第二课堂的开展,由专业学习拓宽到生活,由科研能力的培养拓宽到为人处世的态度,研究生思政教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抗疫精神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强大的示范性,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实的、最有说服力、最具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当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政治观和道德规范,将其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推进以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模范故事为蓝本,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充分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带领和引导研究生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尾部模板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Copyright 2016 共青团杭州师范大学委员会 师大青年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571-28865052 E-mail::hznusdqn@126.com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