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星期六,我们“心心点灯”社会实践小组走访了已经八十九岁高龄的遗体捐赠者杨利生爷爷。
一大早便迎来了难得的阳光普照,阳光穿过秋日枫叶的缝隙,倾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一如我们明朗的心情。在一个半小时的地铁路途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位于建国北路附近的杨爷爷家。在门口换上志愿者红马甲,与杨爷爷联系好,我们便开始了拜访。
我们进门时杨爷爷正在做饭,手脚利索看起来十分硬朗。杨爷爷的儿子杨叔叔也跟他住在一起。我们先自我介绍我们是杭州师范大学学生医疗咨询服务队的,当杨爷爷知道我们是遗体捐献缘故而来时,他便匆匆放下手中的事,从屋内拿出他当时签署捐献遗体协议时的资料。
我们搀扶他坐下后,他为我们讲述了他决定捐赠遗体的过程。他告诉我们,他是通过广播了解到可以捐献遗体的,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捐献遗体,并打电话给了红十字会。是一位王老师接待了他,他夸王老师的人很好。
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多次向我们强调,遗体捐赠的流程应该加以改进,捐赠遗体最好只要本人坚定地同意,不一定要征求家属的意见,特别是现在对于遗体捐献的需求特别大,征求家属的同意可能就会阻挡很多自愿捐献遗体的人。每年有意愿捐献遗体的人是很多的,但是最后却只有一小部分真正捐献。
他也告诉我们,他30年前眼睛就因为工伤而看不清了,做过两次治疗眼睛的手术都失败了。红十字会也曾建议他捐献干细胞,他对于这方面不是很了解,而对于捐献心脏,他又担心他会突然死在家里,打不了120,因为一个人死后,他的器官进行移植时限是24小时内,而心脏是只有6个小时。
他检查后知道了他的身体都很健康除了眼睛。他跟王老师反映了他的想法之后,马上就听到了央视台播的广播。随即便真正签订了器官捐献的协议。
杨爷爷与我们讲话时,我感觉到他能够为我们国家的医疗事业做贡献是十分高兴的,他现在老了,常常崴脚,眼睛又看不见,但我觉得他死后以另一种伟大的形式存活在世上。
时间过的很快,在走访的最后我们送上了我们医疗队准备的小礼物,并互相交换了寄语卡片。对杨爷爷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关怀。祝愿杨爷爷能够长命百岁,身体健康。
杨利生爷爷讲述他的故事
志愿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