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两点,在恕园12号楼306室,由李海明老师主讲的弗罗斯特与斯蒂文斯诗歌比较讲座如期举行。
讲座开始后,李海明老师通过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的解读,简洁明了地切入主题,并借美国评论家克里斯托弗·比奇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评判作出了自己多方面、深层次的解读,否定了其某些不够中肯的评价,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随后,又由斯蒂文斯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评价自然过渡到弗罗斯特的创作特点,并举例其诗歌《看待乌鸫的十三种方法》论证了想象和现实成为斯蒂文斯诗歌一个恒定的主题,斯蒂文斯的作品出入内在的和外在的世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在感觉者和感觉到的事物之间、在虚构和事实之间、或者出入在他自己常说的“想象和现实”之间。李海明老师通过对两位诗人诗歌的解读、分析、比较,阐释了诗人诗风形成的原因,以及诗歌创作的来源——即是充实的劳动生活。后又举例斯蒂文斯的著名诗歌《雪人》,对诗文运用的一系列齿擦音、对于雪景的描写给予了肯定,但指出诗的结尾非常的无力,流于浅薄。
最后,李海明老师以对艾米·洛威尔的一首《落雪》与弗罗斯特和斯蒂文斯的相关作品进行了比较,并突出了环境对于诗风形成的重要性。此次讲座向我们很好地揭示了学习诗歌文学的方法,即不仅要学会纵向、横向地比较诗歌的内涵及特点,更重要的是去发现诗歌背后的一大片树林。(图/办公室 陶然 文/陈梦蝶)
李海明老师